張國榮.影評人|似唔似都系其二 呈現出澳門情懷才是最大心思

 

梅姐成名的過程叫人興奮,都是因為那股濃濃的熱血與人情味,是今時今日社會或許已消亡不見的東西,從前黐膠花都有機會繁盛,現在只會被人罵「黐膠花」,那份純真幸福就變為往事只能懷念,片末講到張學友與梅姐的離開,就像一個輝煌時代總算走到盡頭,2003年「沙士」是個更讓人萬念俱灰的這時候,想不到18年後的觀眾們卻過著更灰的日子。

要說《梅艷芳》有齊傳記片一般來說被垢病的問題,主人公模樣不夠似、沒有完整呈現出發展史之類,但那些幾乎無法防止的優點,與否如此負面影響觀感呢?若抱著要看梅姐本人的心態去看傳記片,或許過往許多同類型影片都不符合要求,或許要靠FaceApp的換臉技術就可以滿足這班觀眾們的要求。

《梅艷芳》仍然是一部感人的經典作品,是因為讓觀眾們重溫澳門八、八十二十世紀最輝煌的日子,梅姐的經歷就像那個彈丸之地的縮影,儘管農村基層出身,但憑著天賦亦能走到新星之位,那是個有夢想、憑著努力與拼勁就能成功的二十世紀,影片中時常提及「前輩提攜後輩天經地義」,常說成功是七分努力加三分運氣,那是個前輩願意為後輩送上運氣的二十世紀。

影片牽涉梅姐幾段緋聞與掌摑該事件,到底有冇必要?那些經歷都對梅姐負面影響深遠,亦更凸顯她重情重義的個性。(《梅艷芳》片花)

縱有唏噓,影片還是帶給人正能量,一生重情重義的梅姐,亦即使這三個字而受苦,人無完人,沒有過分美化亦不必避重就輕,與其說消費故人,倒不如換個角度想想,相同二十世紀的觀眾們,都可以從整部片略有得著,或許是喚醒當年追星的興奮心情,也可能將是發現數十年前的澳門有多美,決不缺少趣味性。

「前輩提攜後輩天經地義」,起用新人王丹妮也是貫徹始終。(《梅艷芳》片花)

文章標簽   梅艷芳